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天津经历了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到公元1404年起,天津设卫筑城,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地区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
京师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说天津,就不能不提三岔河口,即天津的发祥地和摇篮,也是天津最早的河海码头。早在金、元时期,三岔河口便成为漕粮转运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天津因
离京师较近,是由南向北至京师的要冲,自然成其重要门户。当时,陆路运输不发达,朝廷由南方所调粮食,主要靠漕运,即河漕与海漕。而天津三岔河口,是漕运的必经之地,既是河运的
起点,又是海运的终点,成为河海联运的中转站。尤其是随着海运漕粮的迅猛发展,南来漕粮需要在这里卸存,再换装河船,运抵北京,天津三岔河口遂成为重要水陆码头和繁华市镇。
今日的三岔河口与历史上的三岔河口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昔日的三岔河口在望海楼、崇禧观南,即今天的狮子林桥地区、小关、金家窑一带,折向西北,形成一个大湾。南运河从这里向
西,到侯家后,然后向北,再折向西。在侯家后到老三岔河口也形成一个大湾。当时大胡同位于南运河这个大湾以北。
早时的三岔河口呈丁字形。19118年夏在当时北洋政府支持下,由天津绅商筹捐及百姓配合下,三岔河口裁弯取直工程启动,于当年11月2日完工。裁弯后,北运河避去了大弯,经子牙
河取直道向北,原金钟河上口废弃。这样,望海楼等建筑,便处在了北运河故道与海河新道的环行河道中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
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
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直到 1949年1
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漫步历史长河,抚今追昔,人们可以多侧面地感受发生在这里的万千风云际会和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