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救援紧张进行 青海玉树重建规划欲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福建省会——“榕城”福州  ·石景山游乐园——北京的迪斯尼乐园  ·七成居民认为房价过高 京燕郊房价巨降 雪崩时代到了?  ·新疆借助自然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福建最大佛教寺庙——泉州开元寺  ·优秀影人:吉林摄影家——王景和[2018.3.1--2018.3.31]  ·优秀影人:天津摄影家王建明(2011.7.24-2011.8.7)  ·优秀影人:四川摄影家——陈彤[2016.5.1--2016.5.31]  ·南非风光  ·优秀影人:内蒙古摄影家——狄敏杰(2014.8.25--2014.9.21)  ·青藏高原名城——西宁  ·每周影人:云南摄影人龙家泽  ·赤峰市林西草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能源产业发展及成果图片荟萃  
更多>>
摘编:当前新闻摄影的十个误区
CCN传媒图片网 www.ccnpic.com  责任编辑:罗晓娜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摄影报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闻图片在平面媒体中的传播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图片在媒体中的作用也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课题。前不久,黑龙江省新闻摄影专业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就新闻图片如何适应新时期媒体需求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本文特选发这次研讨会上的几篇发言稿,同时,还特约新华社高级编辑周凤桥就当前新闻摄影方面存在的问题撰文探讨。并将这一组文章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

    作为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新闻摄影,以其特有的功能,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这些年来新闻摄影的长足进步也有目共睹。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处于前进中的新闻摄影,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或误区,制约着新闻摄影健康的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新闻摄影的问题或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使用,轻培养。

  我国目前虽然有一支比较能战斗的新闻摄影队伍,但是,与时代的要求、报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它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中央或地方报刊,都先后从高等院校或社会上录用一批年轻的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这些新闻摄影战线的新兵,文化、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且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按理说,有关部门应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熟悉自己的工作。可是,大多数部门对这些新同志只是象征性地、短期地进行思想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就投入工作,在专业业务方面很少对他们进行传帮带,致使他们在工作中走弯路,不能很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实践证明,培养新闻摄影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要使这一工程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氛围和相应的组织保障。只有这样,新闻摄影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摄影人才培养方面,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华商报》等报社的经验值得借鉴。《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提出了“构建新闻摄影大图片采编格局的新理念”。他说,一部行动的相机的背后,是一支队伍协同作战;是一个有效的机制;是不同的角色的明确分工:总编辑:决胜千里的策划第一人;摄影部主任: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图片编辑:在版面上谋篇布局的行为工程师;摄影记者:不辱使命的突击队员。 

  李仁臣同志提出的大图片采编理念,既是对形式的要求,更是对内容的要求;是要把加强图片报道作为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来研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华商报》总编辑张富汉提出并实施构建现代报纸图片新闻体系的举措。他认为,构建现代报纸图片新闻体系,除了建制、编制、体制外,还需要一个信息资源的网络。 

(二)重“国内”,轻“国际”。

  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每个摄影记者既要报道好国内新闻,又要报道好国际新闻。但是从目前新闻摄影工作的情况来看,国内摄影报道比较充分,国际摄影显得薄弱。出现这种状况,不能责怪报社和摄影记者,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其实,从报社来说,很希望多用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国际新闻照片,特别是时效性强的、好的突发事件的新闻照片,但苦于稿源太少,尽管可以订购新华社驻外记者拍摄的国际新闻照片及其转发外国通讯社的照片,但这类照片仍然供不应求。以《解放军报》为例,在正常情况下,每天采用国际新闻照片2 3张,多时达5 6张,就这样采用,有时也满足不了需要。再从摄影记者来说,哪个不想出国多拍一些国际新闻照片呢,只可惜出国的机会太少了,甚至根本没有这个机会。鉴于以上情况,国际新闻照片缺乏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三)重数量,轻质量。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三: 

  一是从客观上说,图片需要量大。近几年来,许多报纸纷纷扩版,不仅需要大量的文字稿件,而且需要大量的新闻照片,而一些报社人手又少,摄影记者每天为完成图片任务而疲于奔命,哪里还顾得上照片的质量 

  二是从主观上讲,摄影记者重视不够,有时 

  为了赶任务,到了新闻现场后,不是深入采访,认真观察,精心选择生动、形象的画面,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猛拍,拍完了事,匆匆发搞。一些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记者目前变得浮躁起来,已经有了所谓“崭新的信仰”:不用考虑太多,反正边拍边看;不用拍得太精,反正电脑上能换;不用采访太深,反正网上还能灌;不用发稿太专,反正用了就能赚。 

  有了这样的“信仰”,“蜻蜓点水”和“不求甚解”式的图片自然多了,照片的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摄影记者在追求多、快的同时,容易忽略新闻照片的精和深。我们的记者在使用先进的相机中,丢掉了稳重、思考的头脑。 

  三是审发照片的版面编辑或总编辑把关不严,没有选用高质量的新闻照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中的一些同志不懂照片,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把那些“亮堂堂”、“笑咪咪”的、他们认为所谓好照片用到报纸上,而把那些具有冲击力、确实是好照片“抢毙”了。还有可能是他们的观念未改变,仍然“重文轻图”,看到版面黑压压的一块,便把新闻照片当插图用,以活跃版面。 

(四)重拍摄,轻采访。

  这是许多摄影记者多年存在的老问题。其实,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报道某一条新闻,他的前期工作和文字记者一样,都要进行采访,包括题材的发现、主题的提炼、以及新闻背景、细节、现场等多方面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形象的观察、角度的选择和瞬间的把握、拍摄等等。当然,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前期采访并不完全一样,文字记者一般是先采访后写稿,而摄影记者则是一边采访,一边拍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使一些摄影记者逐渐养成只重视拍摄、而轻视采访的不良工作作风。当然,有时因种种原因,摄影记者可以先拍摄,后采访,这样做也能拍出好照片,但要想长期多拍好照片,还是要先采访,再拍摄,真正按新闻摄影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新闻照片才具冲击力、震撼力,瞬间才能典型,角度才能新颖,主题才能深刻。


(五)重实践,轻理论。

  有的同志由于长期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往往拍得多,写得少,这与过去的摄影记者只拍少写或不写的单一摄影报道有关。但是,当今社会对摄影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拍、又要能写,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摄影实践中不断提高新闻摄影理论水平,用摄影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新闻摄影规律的要求,也是现代报业、人才竞争的必然。为此,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主办每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时,都要求参赛者提交两篇论文,确实产生一些好文章。但是,从整体情况看,理论水平普遍比较差。实践证明,理论是一刻也不能停顿的,只有对新闻摄影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不断做出新的理性认识,才能使新闻摄影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新的发展。 

  目前,在新闻摄影界,既能拍出好照片、又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大有人在。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老记者,如新华社高级记者胡越、刘心宁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以及《陕西日报》高级记者葛新德等;中青年摄影记者如《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柴继军、《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经济日报》摄影记者邓维、《深圳特区报》图片编辑李楠等。其中,于文国等同志的新闻照片不仅在国内多次获奖,他们的新闻摄影理论文章,还获得中国新闻奖。事实证明,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摄影实践、感性“札记”或“摄影手记”形成理论。那种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很可能是盲目的实践,而没有经过实践、纯粹经院式的、闭门造车式的理论,无疑是空洞的说教。 

(六)重“文体”,轻“经济”。

  翻阅近几年的报纸,你会发现,无论是全国性的大报,还是地市级报纸,刊用文体照片较多,刊用经济照片较少。这一多一少不是报纸自身的问题,而是记者拍摄的文体照片多、经济照片少。当然,多拍文体新闻照片没有错,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这方面(专业分工除外),而没有放在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济建设上,就没有尽到一个记者的责任,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正如《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邓维所说:“就是摄影记者对经济大局、对经济走势关注不够,总觉得‘抽象的经济’与‘具象的图片’很难弄到一块儿,不好拍,甚至不愿扣。心里没数,也就没底。说句并不为过的话,现在你对我国以至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状况没有一定的了解,当不好摄影记者……从现在起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世纪前20年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华民族来说太关键了。社会的变革,建设的规模,国力的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等等,这一切对摄影记者来说是何等宽阔的舞台。假如你对这些心里没数、没底,恐怕只会在舞台上东张西望,把握不住该如何报道这一进程。” 

(七)重“突发”,轻“日常”。

  重大、突发事件是新闻摄影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样的事件毕竟是少数,大量的则是日常生活新闻。可是我们有许多记者的眼睛总是盯着重大、突发新闻,而忽视日常生活新闻,认为拍摄重大、突发新闻能出好片子,能一鸣惊人;而拍摄日常生活新闻不起眼,费力不讨好,也拍不出什么名堂来。其实,日常生活新闻轰动效应虽不及重大、突发新闻,但它反映的是人间生活的常态和主流,贴近生活的真实,带给人们的是另一种视觉趣味。因此,发现平凡的日常生活新闻,并把它拍得“不平凡”,更能考验记者的真功夫。而那些重大、突发新闻发生后明摆在那儿,就看你如何去报道、去拍摄。那些重大、突发新闻即使发生了,也不一定轮到你去拍。比如全国性的“两会”报道,主要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可派摄影记者参加,而那些专业报或地市报纸的摄影记者基本无缘 

  上会采访。既然这样,日常生活新闻就应该成为我们摄影记者的主攻方向。 

(八)重组照,轻单幅。

  这也是多年来许多摄影存在的老问题,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新闻摄影比赛,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有的摄影报道或参赛作品,本来用一张照片就可以说明问题,却非要用几张照片,美其名为专题摄影。在评论每次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问题时,几乎都要提到“组照太多、太滥”。对于这样的问题,从客观上讲,说明参赛者对瞬间把握还不到家,不知道哪张是好照片,哪些题材可拍成专题;从主观上讲,可能是作者为了凑数量,至于哪张是好照片,他不管,让编辑或评委去挑。 

(九)重名利,轻事业。

  近几年,假照片又有上升的趋势。为了捞取个人名利,有少数人利用数码、电脑技术制作假照片;有的人把4年前别人拍摄的抗洪救灾的老照片拿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近期的抗洪照片投给报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还用假新闻照片参加各种新闻摄影比赛,以捞取个人的名利。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它是对摄影记者及新闻摄影工作的亵读。名利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体体面面地去挣,而不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 

(十)重揭露,轻歌颂。

  舆论监督,是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摄影记者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还要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但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照片或报道似乎多了些。有的摄影记者对许多光明面的东西不感兴趣,视而不见,而对于一些阴暗面的东西却情有独钟,不顾报道效果。如“有的娼妓类报道,记者深入其中,极尽展示嫖娼卖淫之过程及细节,甚至不辞劳苦地去偷拍床上镜头;有的反映吸毒尤其是吃摇头丸之类的报道,热衷宣扬服药丸后的极乐状态;拍摄打架斗殴、凶杀报复,过分暴露残忍场面;更有甚者,当提前获知尾追械斗事件时,不去报警,尽力遏制事件发生,却‘耐心’等待,‘很负责’地拍摄全过程。诸如类似的采访,有的人还理直气壮地称其为‘记者的个性张扬’,这实则是以猎奇代替新闻的新鲜性,把事件的社会影响搁到了一边。” 

  再从一些新闻摄影参赛作品来看,也存在负面照片过多过滥的现象,有的反映各种事故的,有拍摄吸毒、贩毒的,有报道患艾滋病的,有反映受贿、行贿的,还有反映卖淫嫖娼和贩卖各种黄色书刊的,等等。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固地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为辅的原则。这是宣传纪律,也是新闻摄影工作者应该恪守的职业道德。 摘自:新闻传播 (CCN传媒图片网 罗晓娜)

(文章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通拉嘎)
业务合作热线

电 话:52837246

E_mail:serv@ccnpic.com